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蘇聯怎麼做才能贏得"冷戰"?_蘇聯是怎麼戰敗的

中林之木說: 失措在於,『首先主義意識的混亂,人們陷入一臉的汒然,己經遭成人民志向的缺失。窮能思變,主義能激起…

中林之木說:

失措在於,『首先主義意識的混亂,人們陷入一臉的汒然,己經遭成人民志向的缺失。窮能思變,主義能激起改變世界的奮起和奮鬥,以前就是從一戰時最落後的蘇俄發展到了強國之一的蘇聯。後來懶了,圖物質享受了,同時看到西方發展,自己國家連退步到種植玉米都失敗了,情緒和幹勁也就隨風飄了。看不到前程,人心必散。當年那怕託洛斯基都積極到北美運作,還不是想跨過白令海峻,給美國造威脅,武器到了連發的火箭炮至緊隨美國的核飛彈,只是後來蘇聯人一不努力,飛天科技也被美國超越。應該是;廢棄「砍掉一支胳膊的作法」,得到毛主席諒解,重拾起中蘇合作的道路.一個人口大國,一個地域大國,會贏得世界的靠攏。

海事先鋒說:

蘇聯把一手好牌打個稀爛。蘇聯其實可以贏下冷戰,只需要做好以下兩點:

第一,搞好東方陣營各國的經濟整合。所有人都知道,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在軍事、科技上幾乎都匹敵美國,但是在經濟上,蘇聯卻和美國差距很大。畢竟,美國的盟友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什麼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西德,都是手裡資金多、製造業強的國家,美國只需要整合好整個西方的經濟,就能實現「經濟霸權」、「美元霸權」。

圖為蘇軍閱兵。

事實上,美國也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二戰之後,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出錢、出力去完成歐洲、日本等國的戰後重建,以此主導了歐洲和日本的戰後經濟發展進程,在輸出自己的資本、產能、產品、基建的同時,掌控了整個西方的經濟體系,幾乎所有的先進位造業,背後都有美國資本的注入,幾乎所有的西方國家,都要依靠美國的技術、資本來完成經濟重啟。由此,美國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帝國,這是美國一切霸權的根基。

圖為華約集團聯合軍演。

而蘇聯恰恰差在這裡。蘇聯搞了經互會,看上去要整合東方陣營各國的資源和經濟,但是事實上,經互會變成了一個互相援助的組織,畢竟當時東方陣營各國都沒有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大家都是國家、國企之間的直接經濟交流,只能是我援助你資源 ,你援助我產品,幾乎成為了「互助盤」,這樣看雖然也能互相支持,但是很難依靠市場競爭和生產擴張,實現經濟的快速整合和崛起。如果蘇聯能搞好東風陣營的經濟整合,恐怕後來也不會出現蘇聯經濟失衡的場面了。

圖為在阿富汗作戰的蘇軍。

第二,扶持中國。這個很關鍵,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在蘇聯解體之後,我國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大有在經濟、科技等領域趕超美國的趨勢,即便是軍事上,我國也通過厚積薄發,逐漸具備與超級大國一戰的實力,真正把中國崛起從預期變成了現實。而在冷戰時期,蘇聯並非看不到這一點,但是蘇聯卻並不想將中國扶持得太過於強大,以免對自己的領導地位構成威脅。

圖為68型巡洋艦。

縱觀冷戰時期蘇聯對各個國家的經濟、軍事援助,我國也排不到前列。比如,蘇聯曾經把68bis型巡洋艦援助給印尼,沒錯是免費贈送。這是一款當時來看十分先進的巡洋艦,遠比我國用黃金從蘇聯買來的4艘驅逐艦要強大得多。68bis型巡洋艦有4門3聯裝的155毫米艦炮,還有6門雙聯裝的100毫米艦炮,以及一些其他的防空炮、魚雷。

圖為如今的俄軍,沒有當年蘇軍的力量了。

有人說,68bis型再先進,也是一艘炮艦,當時快要進入飛彈時代,意義不大。說得沒錯,但是請看看當時的我國海軍,用的還是小型的火炮快艇,驅逐艦隻有4艘從蘇聯買來的鞍山級火炮驅逐艦,後來這4艘軍艦改成飛彈驅逐艦,也是我們自己改的。換言之,如果我們有68bis型巡洋艦,也可以將其改造為飛彈巡洋艦。要知道,當時我國就連重慶號巡洋艦都想要修復繼續使用,何況是嶄新的68型巡洋艦了。

可以說,蘇聯援助印尼時,免費給了1艘1.68萬噸的68型巡洋艦、3艘3000噸級的火炮驅逐艦,還有8艘常規動力潛艇。而對我國,蘇聯只是援助過飛彈艇和潛艇,驅逐艦是我們用黃金買的,護衛艦是我國在蘇聯援助下建立工廠生產的。蘇聯甚至沒有免費給我們巡洋艦、驅逐艦這樣的大型戰艦。當然,我們也不能說蘇聯沒有給就是對不起我們,但是從事實的效果來說,蘇聯用心扶植的印尼,卻並不是一個能對蘇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盟友;而蘇聯一直提防的我國,卻在80年代被證明為蘇聯最靠得住的大國。

圖為蘇聯海軍基輔級載機巡洋艦在太平洋巡航。

美蘇冷戰時期,美國的盟友都是一些大國強國,美英法、德意日,都是西方陣營,蘇聯顯得獨木難支。但是蘇聯完全可以扶植起一個強大的中國,加速我國崛起的步伐,讓本來就有熱情、有幹勁、有信念的中國成為東亞方向可以獨當一面的強國、大國,直接緩解蘇聯在東歐方向的軍事和戰略壓力,緩解華約和北約在歐洲的對抗激烈程度,為蘇聯自己也緩口氣、松鬆綁。

圖為蘇軍1123型直升機航母。

否則,無論美國在歐洲和英法德聯合挑事,還是在東亞聯合日韓澳挑事,都需要蘇聯自己出兵出力出錢去應對,也總有應付不過來的時候。如果蘇聯當時有今天這種實力的中國作為夥伴,那麼蘇聯打贏冷戰的概率要大得多。總而言之,這些都是馬後炮了,冷戰已經結束,新的世界已經開啟多年,我們還是要立足現實幹好自己的事情,至於蘇聯,就讓他走好吧。

淡藍色榮譽06說:

做到三點就差不多了。

1,破壞石油美元。如果美國沒有石油定價權,無法操縱石油價格,那蘇聯經濟不會因為石油價格暴跌而崩潰。

2,經濟結構不是以重工業為主。如果輕工業優秀,民生狀態良好,那蘇聯也不會那麼依賴資源出口。

3,蘇聯需要和中國關係良好。

可以說中美建交之前,美國一直在走下坡路。中美之所以新中國一建立就斷交,是因為中國不想承認美國和國民政府籤訂的若干不平等條約。而中國之所以和美國建交,則正是因為中蘇關係惡化。

而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本來都是要瓜分中國利益的。而一場抗美援朝,軍事上中國打敗美國,政治上中國挫敗蘇聯。蘇聯和美國都失去了控制中國的機會。所以,中國先是和美國交惡,之後又和蘇聯交惡。

美國持續的下坡路,和中國不可能同時敵對兩個世界大國。(尤其是中蘇邊界線漫長,萬一大範圍戰爭,地緣上防守不容易)決定了中美的聯合。包括美國基辛格也承認,蘇聯的解體,核心轉折點是中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蘇聯和越南籤訂的互助條約,成了一紙空文。中國不僅打了越南,而且迅速撤兵之後,蘇聯根本沒有機會幫越南打仗。象徵性的送了點物資而已。而這,讓蘇聯的國際威信一落千丈。

所以,雖然從蘇聯最初要瓜分中國利益的角度,中國和蘇聯遲早鬧掰,也必定會關係惡化。但如果蘇聯沒有失去中國這個盟友。那冷戰蘇聯還真不容易失敗。

無痕ty說:

很簡單。

放棄大國沙文主義就行了。

蘇聯最大的問題,總是想控制別國,把盟友變成敵人,最後弄得天怒人怨,導致聯盟解體,自身四面楚歌,內憂外患,被圍毆,最終垮掉。

中蘇論戰,讓東方陣營決裂,失去東方陣營二把手;

南斯拉夫,想控制未得逞,決裂,失去了東方陣營三把手;

波茲南事件、匈牙利十月事件、布拉格之春……蘇聯一次又一次入侵東歐盟友,讓小弟們膽寒,離心離德;

最後,因扶持的阿富汗政權未倒向蘇聯,而發動入侵阿富汗戰爭,引發蘇聯解體。

……

試想,大家本來都是社H主Y大家庭的成員,有矛盾也很正常,但作為家長,不去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卻四面出擊,把家裡人挨個揍了個遍,弄的家庭四分五裂,內耗嚴重,又怎麼有精力去應對外部威脅?

假如反過來,美國與歐洲、日韓決裂、兵戎相見,東方陣營卻團結一致,冷戰肯定是另一種結果。

而蘇聯的繼任者,似乎並未吸取教訓。獨立國協,是俄羅斯冷戰後,國際關係的依託,可是俄羅斯先後與喬治亞、烏克蘭爆發戰爭,使獨立國協名存實亡,戰略空間進一步壓縮。

頗為諷刺的是,恰恰是當初與蘇聯決裂的盟友,如今成為俄羅斯外部支持的支柱——中俄關係自不必說,塞爾維亞(南斯拉夫)成為歐洲僅存的親俄國家,匈牙利、捷克在俄烏戰爭中對俄羅斯給予巨大支持,出身東德的默克爾掌權期間也是德俄/歐俄關係最穩定的時期,可見,蘇聯與這些國家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但由於大國沙文主義,生生把這些原本可以團結的力量,變成了死敵,此消彼長,當然會落敗。

至於什麼輕重工業失衡、體制僵化、油價暴跌、軍事競賽……不過都是些小事兒,哪個國家發展不存在問題?人家為啥沒垮?蘇聯家大業大,完全有能力應付。只可惜盟友倒戈,失去戰略緩衝,內憂外患之下只能自己硬抗,最終拖垮。

大志遠思想空間說:

以當時的蘇聯根本贏不了冷戰,這是由於他的國力決定的,再加上蘇聯制度僵化,蘇聯失敗是早晚的事,只不過沒想到這麼快。

因為蘇聯沒有經過充分的革命,結果就成功了,其實蘇聯的制度吃的是夾生飯。蘇聯以為很多事情一揮手就做成了,只懂集中失去了民主,這樣就失去了民心,蘇聯能不失敗嗎?

關鍵是即使蘇聯冷戰失敗了,也不至於解體呀,當中肯定有推手,叫內外夾擊。外部就是西方的和平演變,蘇聯內部擁有各種蛀蟲和不滿,內部矛盾重重,當然就解體了。最有意思的就是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俄羅斯作為蘇聯的最大成員,卻努力促成蘇聯解體,真是天下奇聞了。

蘇聯就是以俄羅斯為主體結成的蘇維埃聯盟,可以說蘇聯就是俄羅斯,俄羅斯就是蘇聯,而俄羅斯卻竭力贊成蘇聯解體,看來葉爾欽是有私心的。有些像不愛江山愛美人了,當然這裡的美人是指比蘇聯小一些的俄羅斯。在那裡他自己說了算,而在蘇聯再是俄羅斯總統也不是一個主權國家,他要的是主權形象。

那麼蘇聯怎麼樣才能贏得冷戰呢?當然是加緊自己的建設,好好補蘇聯的短板。蘇聯的短板是自己沒有形成整個系統的蘇聯經濟,輕工業就是短板。如果蘇聯能夠做到齊頭並進,蘇聯肯定會好的多。蘇聯是一個尚武的國家,以為很多國家和民族會在刀下臣服。其實他不知道,《三國演義》中馬謖就說了,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所以蘇聯要想戰勝或者戰平冷戰,必須先建設好自己,做到平衡發展,自己能夠形成一個完善的經濟體。而武力是在完善的經濟體上的武裝力量,而不是窮兵黷武。蘇聯當年的冷戰思維真的是無根的浮萍,短兵相接有可能戰勝,如果是持久戰是肯定不能贏的。其實當年蘇聯好好學習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後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浮世塵塵說:

有人說蘇聯輸掉冷戰,最終解體外部只是誘因,內部才是主因,這個觀點我不完全認同,我認為蘇聯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應該就是在其還不具備足夠實力的情況下,就輕率的走上了美蘇爭霸這個擂臺。蘇聯如果多學學我們的韜光養晦,做事不那麼高調魯莽,就不會在30多年前轟然倒塌,冷戰將持續下去,最終鹿死誰手還真說不定。

我們中華民族的處事智慧,外國很難說學得來,這是跟一個民族個性相匹配的,我國隱忍的民族特性搞韜光養晦那是輕車熟路。俄羅斯人的性格帶有相當一部分魯莽激進的成分,屬於不服就開幹的那種。有些東西確實也學不來。這就相當於讓一個性格內向,喜歡安靜的人,讓他拋頭露面去做銷售;讓一個天生外向活潑,擅長交際這人去埋頭苦幹搞科研一樣。

美蘇冷戰其實就相當於是兩個重量級選手打擂臺,必須有一個人倒下這場比賽才能夠結束。很遺憾的是倒下的是蘇聯,蘇聯確實夠得上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面積是美國的兩個半,人口也要比美國多。這些是蘇聯的優勢,但他的劣勢也同樣明顯,經濟方面差距最大,工業,科技,農業,教育,人文等等方面也有差距。

我覺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硬體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在於軟體,當年日本以相當於我國一個省的體量,卻敢於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客觀來講,我們的抗日戰爭還打的相當的艱難。蘇聯在科技經濟方面一直都落後於美國,他最頂峰時的經濟總量也只相當於美國的70%,實際上蘇聯近70年的歷史,一直是以世界第二的身份站在國際舞臺上,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取代美國的位置。

我們這個星球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其實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多少區別,對老大地位構成威脅的一般都是老二,而老大重點要打擊的目標往往也是老二。但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公司,組織,團體還是國家,都不可避免的有老大,老二存在,但並不是所有的老大,老二都會在大庭廣眾之下撕破臉。

蘇聯就犯了這個大忌,在自身實力還不夠強大的情況下,就公然跟美國展開了全面的競爭,終於體力不支而敗下陣來。美國遏制蘇聯那是不可避免的,蘇聯向美國發起挑戰那也是難以避免,但挑戰的方式卻是相當有學問的。

蘇聯當年為什麼勒緊褲腰帶的發展軍事,曾經有一段時間,他的軍費開支超過美國,軍隊的總數和坦克,裝甲車的數量也超過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國家的總和。關鍵是蘇聯的經濟總體實力不如美國,這就導致蘇聯的軍費開支佔比嚴重超標,軍費開支的佔比是有一個比較科學的劃分的,如果是一年,兩年倒也無所謂,長期如此必然導致國力不支,無以為繼。

蘇聯的綜合國力不足以支撐起如此龐大的經費開支,勉為其難那是相當危險的,長期以往,蘇聯的結局其實已經註定。這讓我想起了諸葛亮六出祁山時說過的一句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幾度北伐均未成功,他自己也因勞累過度而病死於五丈原。

實際上蘇聯如果不跟美國明面上爭這個霸權,而是暗地裡積蓄自己的實力,完全能夠行得通。蘇聯的核武器數量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完全不用擔心西方國家的大舉入侵,也就是說,蘇聯主動出擊或許差點實力,但自保完全是沒問題。蘇聯如果不跟美國展開全方位的爭霸,而是選擇低調隱忍,不在國際舞臺上跟美國處處爭鋒相對,而是暗暗的發展自己的實力,表面上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緩和一下關係,如此這般,一時半會西方國家還真的拿他沒辦法。

現實是蘇聯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在國際舞臺上處處想要彰顯超級大國風範,也積極插足一些國際事務,非要跟美國爭個長短。阿富汗戰爭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客觀上講,蘇聯也有出兵阿富汗的理由,當年阿明政府上臺,一改往屆政府親蘇的路線,這是蘇聯政府不能容忍的。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蘇聯高層最後決定出兵,意圖推翻阿明政權,扶植起一個親蘇的政權。

於是一場歷時10年的局部戰爭就這樣爆發了,這場戰爭並沒有達到蘇聯的預期,相反,蘇聯是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此戰嚴重削弱了蘇聯的國力,有人因此認為正是這場戰爭才導致了此後的蘇聯解體。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確實不是浪得虛名,此後的美國也是在阿富汗紮根了20年,結果一宣布撤軍,阿富汗就一夜變天,歷史上兩個超級大國都在阿富汗折翼。

蘇聯犯的第二大錯誤就是在盟友內部過於強勢,導致一些盟友先後跟他翻臉,應該說蘇聯最不應該把我們國家得罪。當年蘇聯可是我們的「老大哥」,對我國的援助力度是相當之大的。只是隨著赫魯雪夫的上臺,中蘇關係就極速惡化了,最後雙方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此後蘇聯更是密謀要對我國實施核打擊。後來隨著中美關係的正常化,我國跟西方還度過了一段蜜月期,蘇聯失去我國的支持應該是他在外交上的最大失策。

這點蘇聯就沒美國做的好,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大哥,雖然也有一些家長作風,但好歹也懂得平等相處,也會照顧到兄弟們的情感,面子和利益訴求。都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強大如美國也少不了盟友們的支持,好的盟友就相當於是自身實力的倍增器,這一點美國運用的比蘇聯要好。

蘇聯不珍惜自己的盟友也就罷了,還自信心爆棚的視整個西方世界為敵手,不懂得分化,離間敵方陣營,事實上,西方世界也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親疏有別。像美國跟英國就是鐵哥們,這種鐵板一塊的關係就沒什麼好說的,其他的國家就不好說了,像法國就一直奉行較為獨立的國策,算得上是一個跟美國步調不太一致的西方重要國家。

蘇聯視整個西方陣營為敵,此舉可以說是正中美國下懷,結果就是蘇聯不論是經濟,政治,還是科學技術,都受到了整個西方陣營的嚴密封鎖。一個國家不可能關起門能搞得好經濟發展,那只能是固步自封,世界主流將行漸遠。很多東西都需要合作交流才能夠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近幾十年來,我國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與世界各國緊密的交流與合作才是正道。

偏偏蘇聯夜郎自大,認為自己有制度優勢,有信仰優勢,有政策優勢,當年蘇聯走的是跟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那是一種計劃經濟模式,剛開始的時候,這套模式能迸發出巨大的潛能,但發展紅利一過,就不可避免的進入衰退期,計劃經濟模式缺乏可持續性,這已經是經過了歷史的檢驗。

而蘇聯自始至終都抱著這一發展模式不鬆手,但很多問題都集中爆發的時候,上臺的戈巴契夫卻又幻想著以激進的改革來解決這一系列的棘手問題。結果事與願違,到最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也許正如某些人說的那樣:步子邁得大了一點,一個沒站穩就倒下了。

總而言之,我認為蘇聯如果不犯這幾個重大失誤,至少不會那麼快就敗下陣來,重中之重就是蘇聯在國力不允許的情況下,就跟美國展開了全方位的爭霸,這裡面的焦點就是軍事方面的比拼。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蘇聯曾經有十來年的時間裡軍費開支超過了美國,1975年蘇聯的軍費高達1400億美元,看上去也不算多,畢竟現在美國的軍費開支達到了8000億美金。

但現在美國一年的GDP是24萬億美金,軍費佔比也就3%左右,而1975年蘇聯的GDP不足7000億美元。軍費開支佔到了20%左右,這是個相當危險的信號,一般而言,軍費開支佔比超過10%就已經算是超過警戒線了,現如今大部分國家的軍費開支佔比都在3%左右。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這個國家正在打仗,是很少有國家的軍隊開支佔比達20%以上。

軍費開支的佔比過大,勢必會影響到國家財政其他方面的支出,所以蘇聯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就有些捉襟見肘了。長期以往,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能夠跟美國並駕齊驅了,但很遺憾的是:其他方面的差距卻無法彌補。蘇聯就相當於是瘸著一條腿走路,在這場馬拉松比賽中,要想贏兩條腿都健壯有力的美國,難度是可想而知。

現在很多史學家都認為正是因為巨額的軍費開支拖垮了蘇聯,這句話不無道理。一隻龐大的軍隊需要強大經濟來支撐,士兵要吃喝,坦克要加油,戰機要維護,軍事設施要花錢建造,這個都是基本常識。而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無力支撐起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勢必會像人一樣表現出體力不支,堅持不住的話就會垮掉。

這是其一,其二就是不懂得維護盟友間的關係,如果他積極的跟東方大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就不至於在戰略上受到東西兩面的夾擊,多一個重要的盟友和樹一個強勁的對手,那差別是相當大的。

其三就是思想僵化,不懂得變通,蘇聯如果不一味的徹底執行計劃經濟,而是適當引入一些歐美國家的東西,也不排斥跟歐美國家做進一步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主動緩和一下跟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很可能現在蘇聯還屹立在我國的北方。

咪咕趣味史說:

沒必要贏得冷戰,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接戰,韜光養晦,什麼意思呢?美國要冷戰,蘇聯不接招就好,實際上,現在中國的做法,就是蘇聯當年所需要做的,所應該做的

1.發展經濟,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第三產業協調發展,重視科技,科教興國

2.積極發展深化與中國在能源、科技、軍事、經濟等各領域的合作,大力鞏固中蘇關係

3.拒絕軍備競賽,保有足夠自保的強大軍力即可

4.堅定信仰,加強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理論建設,強力反腐,任何一個政權,只要出現腐敗,就非常危險,因此,必須要做到對腐敗的零容忍

5.加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從根本上遏制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和滲透,做到內部團結

6.根據蘇聯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各種改革,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完善,做到制度不僵化

朽木修慧根說:

不要把中國當敵人,不要忽略中國因素。

1953年,韓戰結束,中國以共產主義陣營中的一員身份與聯合國軍打了個平手,標誌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欣欣向榮的階段。

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美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無法搞掂背靠巨人的蹴爾小國,冷戰形勢「東風壓倒西風」。

1979年,中國痛打越南,實際上在冷戰中與蘇聯陣營作了敵人。

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已經與蘇聯交惡的中國幾乎是半公開的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了援助。

1991年,蘇聯解體。

根據前蘇聯解密相關資料,提到蘇共中央曾經在七十年代有過一個大型的改善民生、提高生活水準、大力基建的一體型計劃,可是隨著中美建交,這筆錢被轉投入到了中蘇邊境的戰備之中。它也倒不是侵略成性,而是自身經濟工業都在西部,主要資源卻處於東部西伯利亞地廣人稀區域,中國站了美國一隊,誰也沒法預計幾百萬解放軍的威懾力。冷戰期間,中蘇邊境集結的軍事力量僅僅次於歐洲,龐大蘇軍鬥爭方向重點卻又不是對著中國而在於歐洲,實在得不償失。

我們可以看到,冷戰時期美蘇爭奪重點在於歐洲,當兩家在歐洲相持不下之時,中國的站位就顯得具有決定性意義。

中國站蘇聯的時候,蘇聯的國際主義事業紅紅火火,中國站美國的時候,蘇聯關了張。

所以,即便蘇聯不解體,其實對於中國更加有好處,中國可能成為不了超級大國,缺乏成為一極的實力,但是卻能決定「兩極」的命運。

比較美國這一「極」,蘇聯要弱一些,即便死抗,在中美這「一極半」的壓力下,也會半死不活的消耗殆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936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