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怎樣賞析蘇軾宋詞《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D東哥說: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是蘇軾的一首著名的詞作,但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版本中都會有一個小序:「黃州定…

D東哥說: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是蘇軾的一首著名的詞作,但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版本中都會有一個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說明作者是在此居住。

這是一首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抒情詞。作者以自然景觀作為背景來進行描寫,反映出詞人流落他鄉,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念鄉思鄉的真摯感情,同時也抒發出作者對人生艱辛的感慨和對現實處境的無奈。

想要全面深刻理解這首詞,就要熟悉這首詞。下面,我們先來全文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詞: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

只見那彎彎的彎月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此時已是夜深人靜,漏壺裡的水早已滴完了。誰能看見幽居的人在獨來獨往,好像是那天邊孤雁般虛幻縹緲的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裡的遺憾卻無人知道。就算是找遍了所有的寒枝也不願意停下棲息,只願心甘堵願地在沙洲忍受著孤寂與悽涼。

蘇軾的這首詞是他在元豐三年被貶官黃州後寫的。他被貶主要原因是受「烏臺詩案」的牽連,當時作者與王安石在改革方面的政見不一樣。

特別是他在出補外官,看到地方官吏在執行新法中對民眾的驚擾時,心中更加增添不滿。於是就寫詩來發洩怒火,因此,激怒了新黨,開始羅織罪名,誣陷他誹謗朝政。雖罪不至死,但仍遭逮捕下獄,最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所以,這首詞就是蘇試剛出獄不久寫下的,此時他心情極為低落,因此,這首詞也是作者這種情緒的發洩。

具體分析這首詞,我們可以看出,詞的上闋主要是作者描寫自己心情鬱悶,夜不能寐,推門外出,獨自一個人徘徊在月下,只有孤鴻和自己作伴。可以想像,作者此時此刻的孤寂是多麼令人唏噓不已。

詞的開頭,作者就以「缺月掛疏桐」的語句,描繪出這樣一幅寂靜的夜景:彎月,孤單地掛在疏落的桐樹上,這樣的描述,讓人觸景生情,意境清新,突出表現了作者高人一等的想像力。

緊接著,作者又以「漏斷人初靜」來襯託出在這寂靜之夜中的第一聲鐘聲,瞬間讓人感到時光的流逝是多麼的無奈。同時,也更加突顯了周邊環境寂靜的氣氛。

可以說這兩句,作者通過實寫手法,通過人、鳥形象的呼應,更加塑造了「幽人」的與眾不同和超俗。也使得孤獨的人物形象更立體。

再來看下闋,作者通過對月夜孤鴻的描寫,借物抒懷,孤鴻自傲,也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不畏權勢勇敢的心境。那月夜中孤鴻,就彰顯了他自己的個性,句句雙關,構思奇妙。

總之,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當時,作者處境艱難,生活辛苦,內憂外患。但他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胸懷,以及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難關的決心。這也是作者留給後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任襟亞說:

序言

你以為「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軾,永遠都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嗎?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會讓人明白,他也有不慣著命運和挫折的孤高、清冷時刻!

那麼這個高冷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該如何賞析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襟亞特意翻開《蘇軾詞全集》,數了數蘇軾被貶黃州5年期間的詞作,包括這首《卜算子》在內總共81首。

而他那幾首如雷貫耳的詞作名篇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都寫在這個時段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比上面的這幾首創作時間都要早,排在黃州時期的第二首。

他的好基友黃庭堅後來在《跋東坡樂府》中對這首詞進行了狠狠表揚,說它:「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這樣的鐵桿兒關係,如此高規格的評價確定不是站臺吹噓?

下面,咱就依據《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的具體文本;參考作者蘇軾創作此詞的背景;對照他在這段時間的物事、心境;並結合其他學者的評價,來具體賞析一下這首詞。看黃庭堅的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說服力。


創作背景

1.時間:宋神宗趙頊元豐三年,1080年2月1日——5月19日。(這個詳細日期是後世考證出來的)

2.地點:定慧院(《黃州府志》記作「定惠院」)。

3.境遇:「烏臺詩案」之後剛剛被貶到黃州。

烏臺詩案:

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一干人上書彈劾蘇軾。說他謝恩的奏表裡,暗藏譏刺朝政的用心。然後,還搜羅出他大量詩文為證。

被告發後,御史臺負責審理此案。御史臺別稱"烏臺"、"柏臺"。所以這個案子史稱"烏臺詩案"。

我們這裡,就不去分析此案背後變法派和保守派之間的複雜鬥爭背景了。

總之,蘇軾在「烏臺詩案」中遭了難,結結實實坐了103天的大牢。

所幸,北宋朝廷不殺文人。於是才有了他就被貶到今天湖北黃岡黃州區,做一個叫「黃州團練副使」(團練副使:官職低微的散官,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中校團副小官的事實。

那一年,蘇軾43歲(按照現代人的習慣,採用周歲)。

公元1080年2月1日,蘇軾抵達了黃州,沒有住所,就暫住在「定慧院」。三個半月後的5月19日,才遷去了臨皋亭。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正是蘇軾寓居黃州東南的定慧院期間,創作的一首小詞。所以這首《卜算子》,又叫《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初來乍到,他還沒來得及在城東的坡地開荒種地;還沒有建起掛著「東坡雪堂」匾額的固定居所;也還沒學會小火慢燉「價賤如泥土」「黃州好豬肉」的東坡肉(語出蘇軾的《豬肉頌》)。

匆忙間,他曠達樂觀的溫度還沒來得及融化現實的冰冷寒涼。

政治上的挫折,生活上的坎坷,精神上的磨難,迎面襲來的是痛苦、孤寂和憂憤!

涅槃之後,即便重生,也要慢慢來……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風落吳江冷)。

1.全詞大意:

彎彎一鉤月亮掛在稀落的梧桐枝頭,夜靜更深,悄無聲息。時而見到幽居的人獨來獨往,身影如同天空中遙渺的孤雁。

倏然被什麼驚動回過頭來,內心的怨恨、遺憾苦於無人明白。挑遍了寒枝沒能選中任何一根棲息落下,甘願在沙洲忍受無盡的寂寞悽冷。

2.詞中關鍵意象「孤鴻」,和靈魂性的關鍵字——「冷」: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中的意象有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沙洲,其中核心塑造的關鍵意象則是「孤鴻」,其它意象都是為襯託它而存在的。

「孤鴻」是作者「託物言志」所託之物,是他抒發自我的載體。

黃州比起京城,比起他從前外放過的密州、徐州、杭州來說是偏遠荒涼的,沒有人再「為報傾城隨太守」,他也不能再「聊發少年狂」。他就是那隻落單的孤鴻,因為在政治鬥爭中堅持忠直和自我,不向當權派阿諛逢迎,最終落在黃州這片寂寞沙洲上。

君子固窮,高節耐冷。冷,是政治的冷酷,人性的冷漠,現實的冰冷。

冷是冷,孤鴻的選擇卻是——「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堅守。而臨照到蘇軾,是在抑鬱不得志之時,堅守道德和本心,初衷不改,不向「冰冷」的打擊報復妥協低頭。「揀盡寒枝不肯棲」是孤鴻的操守,也是蘇軾本人的。

所以,黃庭堅才絲毫不避嫌得誇讚這首詞,說它無塵俗氣,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功利氣息。

3.反證法——那首名叫《寂寞沙洲冷》的歌,不懂原作「冷」這個立意:

十幾年前,周傳雄有首名叫《寂寞沙洲冷》的老歌,總體來說屬於傷感的情歌,非常明顯,靈感來源於蘇軾的這首《卜算子》。

我不想去評價這首歌的優劣,不過歌詞中有一句「仍然揀盡寒枝不肯安歇,微帶著後悔」,如果真懂得蘇軾的這首《卜算子》的內涵,就會發現它在氣質境界上和原作出入很大,說狠點——南轅北轍!

「寂寞沙洲冷」這一句真正令人側目動容的地方,正在於它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的孑然清高勁,那是屈原為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變體表達。「微帶著後悔」是個什麼鬼?「回頭是岸」和「寂寞沙洲冷」可是立意對抗「牛頭不對馬嘴」的兩個方向哦。

我們不反對「後悔」,不反對「孤雁雙飛」(一對,顯然不能叫「孤雁」),但是我們反對「為文而文」曲解文學作品。

(不多說,我把這首歌一部分歌詞貼上,大家對比這首《卜算子》自己定論好了。)

仍然揀盡寒枝不肯安歇微帶著後悔

寂寞沙洲我該思念誰

當記憶的線纏繞過往支離破碎

是慌亂佔據了心扉

有花兒伴著蝴蝶

孤雁可以雙飛

夜深人靜獨徘徊

當幸福戀人寄來紅色分享喜悅

閉上雙眼難過頭也不敢回


黃庭堅及他人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賞析。

基本了解《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後,我們再回頭來重新審視黃庭堅對這首詞的評價。

黃庭堅在《豫章黃先生文集》二十六卷《跋東坡樂府》中提到這首《卜算子》:「東坡道人在黃州時作。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意思基本都在字面上了:《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是學問大、品格好、境界高的蘇軾,不入俗流,出神入化,難得一見的佳作。

因為大力推崇,作為書法家的黃庭堅,還多次把這首拿出來書寫。

問題是我們開篇時提到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這樣的鐵桿關係,他的「力捧」能不能全信?

沒關係!對於這首詞,黃庭堅的評價不是孤證。

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的各路專家是怎麼說滴。藉助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完成對於這首詞的更深入地賞析。

1.王之望,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

王之望在《漢濱集》中說:

東坡此詞出《高唐》、《洛神》、《登徒》諸賦之右,以出三界人遊戲三界中,故其筆力蘊藉超脫如此。

看看人家用的這些參照物,就問你,這個表揚力度不比黃庭堅示弱吧?

2.曾豐,和曾鞏同宗的南宋文學家、詩人。

「缺月疏桐」一章,觸興於驚鴻,發乎性情也。收思於冷洲,歸乎禮儀也。黃太史相多,尤以為非口食煙火人語。餘恐不食煙火之人,口所出僅塵外語,於禮儀遑計歟。

這個咱簡單翻譯一下。曾豐的意思是說:這首詞「發乎情,止乎理」。雖然黃庭堅誇獎它不食人間煙火,但是「不食人間煙火」難免架空落不到實處,但是人家蘇軾的這首詞,不僅體現了高潔不庸俗的節操,人家還有「禮儀道德」上的現實意義。所以,他認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能講出出塵絕俗的語言,卻沒有積極正面的賢德、不苟且的潛在道德能量。

換言之,他認為,這首詞的好,遠好於清冷的「不食人間煙火」!

吼吼哈希!人家這閱讀能力,服了服了。

來吧,下一個吧!

3.黃蘇,清中期詞學家,《蓼[liǎo]園詞選》的作者。

此詞乃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第二闕專就鴻說,語語相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逸神品。

黃蘇的意思是說,這首《卜算子》上片從人的角度看孤雁,下片字字句句不離寫雁,每一句都完美銜接,絲絲相關。即景生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物我相化;意蘊寥廓,格調空靈。因此上,他認為,這首詞是超凡脫俗的神品。

黃蘇的評價是不是順道推進了我們的理解?

對,後來我們看到的很多評價,都是在他這個評價的基礎上衍生的。好了,大家重點記住「神品」這個詞就足夠了【比v】。

4.陳廷焯,晚清詞學家,代表作《白雨齋詞話》。

陳廷焯在《詞則》中評價這首詞說:

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的定性之後,他稱蘇東坡為「坡仙」,然後還加上一句:周邦彥、姜夔這樣的高手也是達不到這個境界!

「周邦彥、姜夔這樣的高手比不上蘇軾的境界」,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這幾乎是人人盡知的事實了。關鍵倒是「坡仙」這個稱號,對於黃庭堅「不食人間煙火」的評價算是有力的佐證。

當然,歷來盛讚《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的評論還有很多,這裡咱就引用這些吧。相信對於輔助理解這首小詞應該夠用了。


結語

被貶黃州的蘇東坡,政治生命危懸,前途渺茫,生活拮据。甚至連寫出去的信,都無人肯回。初到黃州,那種悵惘失落、心灰意冷是赫然的。

然而蘇東坡就是蘇東坡,絕冷之處也能超拔出一番別開生面的雲霞氣象。

明明是「缺月」的灰暗;「漏斷」的非時;「幽人」的不得志;「孤鴻」的落單,明明是君王不察的「無人省」,他還是選擇不苟且偷安於高官厚祿,選擇擇善固執於高潔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說到底,清冷之下仍然那個達觀曠世、千古一人的蘇東坡。

這境界,叫他「坡仙」,說他「不食人間煙火」,贊之為「神品」,哪裡有一點點不妥?

謝謝耐心閱讀,我是喜愛詩詞和歷史的任襟亞。

——END——

(圖一除外,其它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陳年往事1222說:

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 ,飄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冬,時蘇軾被貶黃州。

詞的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人而似鴻,鴻而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這就是這首詞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的特點。託鴻以見人,是作者用意所在。弧鴻表達了作者孤高自賞,不願與世俗同流的生活態度,實際是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獨和寂寞。詞寫得比較清冷,靜中有動,寓意深長。作者運用比興手法,描繪了一個蕭索、冷落的環境,細膩的刻畫了孤鴻的神情動態。

秋閣一憑欄說:

蘇軾的這首《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本詞是元豐五年秋所作,幽人在月夜人靜之際獨自徘徊,猶如翩翩鴻影,刻劃自己孤鴻形象,這是作者內心自白,"驚起"兩句,既寫孤鴻神態,又訢述了無人理解自己的苦衷,"揀盡"句表達了不肯隨俗浮沉的高潔品格,詞意含蓄而語氣堅定,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亦承認是有所寄託之作。

文藻巧翁說:

卜算子•宋•蘇軾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②。誰見幽人獨往來③?縹緲孤鴻影④。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⑤。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①黃州定慧院——黃州。時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作者謫居黃州。定慧院在黃崗縣東南,即定慧院。蘇軾有《遊定惠院記》。②漏斷——漏壺裡水滴光了,指深夜。漏壺,古時用水計時的器具。③幽人——指下句的「孤鴻」。④縹緲——高遠貌。⑤省——瞭解,明白。

【詞意】這首詞《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題作:「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踰牆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吾當時呼王郎與之子為姻。』末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於沙灘側,坡回惠,為賦此詞。」這是牽強附會之說,歪曲了原詞的題意。作者是以孤鴻為喻,表示弧高自賞,不願與世俗同流的生活態度,實際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獨和寂寞。

悠悠芳草心說:

一個非常孤寂的夜晚。一彎月從稀疏的梧桐樹的枝椏間透出清冷的光輝,時而見幽居的人獨自往來,飄渺的就像是一隻孤雁的影子。那孤雁受驚飛起,回頭尋覓,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都不肯棲息,卻甘願落在寂寞的沙洲受苦。

這就是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描繪的景象。全詞如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又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意境高冷,孤寂,讀後使人唏噓不已。

為什麼蘇軾這首詞寫成這樣?與他當時的心境分不開。

蘇軾填這首詞時正是他被貶到黃州之時。他面對家人時雖然表面是豁達的,樂觀的,但他內心是幽獨的,寂寞的。他自比孤鴻。

鴻雁,有凌雲之志。是良禽。有「良禽擇木而棲」之說。他詞裡的那隻孤鴻,面對著許許多多寒冷的樹枝,最終也沒有棲息下來,而是寧願選擇寂寞清冷的沙洲,寧願自己一個受苦也不低就。表達了蘇軾孤高自許、蔑視俗流的心境。

下面繼續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景。「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詞人通過缺月、疏桐首先就營造了一個清幽高冷的氛圍。「漏斷」,古時有漏壺來計時,漏壺的水沒有了,說明夜深了,人靜了,人們該休息了。可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那幽居的人卻在獨自踱著步子,來來往往。有誰能像自己這樣在這清冷的夜色中徘徊?多像那一隻孤獨的大雁。幽人,孤雁,多麼接近!有點顧影自憐的味道?

下片順勢而下,抒情。「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明寫孤雁實寫自己。孤雁受驚飛起,回頭尋覓,哪裡是棲息之地?恐怕只有幽恨。這幽恨有人能懂嗎?「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雁只好重新尋覓,可那許許多多的寒冷的樹枝沒有一個是自己滿意的。它只好寧願在寂寞寒冷的沙洲上苦撐來度過這孤獨清冷的夜晚。

總結:卜算子是小令,只有44字,可蘇軾卻用著短短的幾十個字打造出一幅高冷清幽的畫面,抒發了自己孤高的心境,用精煉的詞語,象徵的手法使詞空靈生動,含蓄委婉。不失為一首絕妙的好詞,點讚!

胡成劍1說:

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黃州定恵院寓所作,

原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可棲,寂寞沙洲冷。

白話文,彎彎的月亮掛在梧桐樹的枝杈上,夜色已深,州人早已安然入夢,有誰能見到我這個謫官獨自往來,仿佛是一隻飄渺的孤鴻,

這孤鴻忽然被無端驚起,又不斷回頭察看動靜,似有無限的幽恨而又不為人們所理解,它未回飛騰,揀盡寒技,卻總是不肯棲息,寧肯獨守在冰冷的沙洲之中,

賞析,這首詩是蘇軾謫官黃州後,在政治上受到打擊,後驚如魂未定的鴻鳥,只希望黙些以求全,寫下這首詞,這首詞詠的驚惶,幽獨,高潔,正是詞人謫居中孤寞,憂懼而又傲卑不屈心境的流露,

此詞超曠孤逸的高境,乃作者胸襟,氣質,才分和學識所致,非他人效仿可得,故黃庭堅嘆道,「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一往文學說:

一、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賞析詩歌首先應該了解詩人所在的文化背景,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成長曆程,也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同時也應該了解詩人的創作動力和情緒,詩人往往可以通過文字來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所以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需要自覺地去感觸當時詩人的心緒,也就是所謂的以意逆志。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元豐二年蘇軾因寫了諷刺變法弊端的詩作,以"謗訕朝廷"之罪被投監獄,即著名的"烏臺詩案",四個多月後,蘇軾被貶黃州,於元豐三年二月一日到達,在黃州待了四年多的時間,這首《卜算子》就作於元豐五年十二月,蘇軾被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

其實初貶黃州時,蘇軾理想無法實現,憤懣無從排遣,再加上"疾病連年,人皆相傳以為死",思想是極度苦悶的,"詬辱通宵"的獄中生活更使他心靈受到嚴重的損害,可以說貶謫黃州是蘇軾有生以來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擊。但是佛老思想又在蘇軾身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他從中發現了個體的價值,並將自己的處世的哲學賦予在文學創作之中,因此對於蘇軾而言,生活的窮困,不僅沒辱折其身,反而點化他領悟生命,自此逍遙灑脫,淡然於世。

二、借物喻人,物我合一

接下來從詩歌形式上進行賞析,陳廷焯《詞則·大雅集》評"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黃了翁在《蓼園詞選》評價為"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很明顯,全詩的中心在於運用象徵手法自比孤鴻,上片以空寂意境引出幽人,又以幽人引出孤鴻,同時下片以孤鴻暗合幽人。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曉,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悽冷的孤鴻形象,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照應了蘇軾的遭際和志向,"人而似鴻,鴻而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驚起卻回頭"也是一語雙關,既可說是孤鴻被驚起而回頭,也可說是"幽人"猛回頭,"有恨無人省"一層指表面意思的孤鴻因無故被驚起,故心懷怨恨,無人理解,另一深層意思即指自己被貶謫黃州時的孤寂處境,誤解和失意無法排解。風格高峻雋永,主客體渾然一體,寄意遙深。

三、孤高自許,超脫不俗

最後就是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意蘊,黃庭堅《山谷題跋》評價此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很大程度上在於這首詞的詞旨,前面也有提到,蘇軾借孤鴻形象來進行內心獨白,傾訴自己的處境和無人理解自己的苦衷,試想,在漏斷人靜的月夜,悽冷蕭索中唯有幽人與孤雁獨行,幽人是詩人自己,孤雁亦是詩人自己,充分體現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彷徨,但即便這樣,也依舊"揀盡寒枝不肯棲",不肯隨人俯仰,寧願忍受"寂寞沙洲冷"的孤獨,把這種高潔人格展現得淋漓盡致,確無世俗凡塵之氣,實為寫景寄懷,託物寓意的上乘之作。

無名草2020說:

賞析:缺月,亦指殘月,鉤月,非圓月。它此時正掛在那稀稀疏疏的梧桐枝頭上,夜已深人已靜。唯有幽人獨自在這清冷的月下徘徊著,好似那遠方飛來的孤寂之雁,身影孑然。借孤雁襯託詞人此時的心境……

孤雁選盡高枝而不肯棲息,將身歸於清冷的沙洲!一腔孤寂之情,人如孤雁!表達了詞人寧願守著寂寞與孤獨,也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志。

wtongda說: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蘇軾(北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一生歷經坎坷,在激烈的新舊黨鬥爭中遭到悲劇式厄運。《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因鳥臺詩案被貶謫,充黃州團練副使時作的一首詞。這首詠物詞,句句寫雁。孤雁正是他自己寫照。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殘月一彎,斜掛於枝條疏朗的桐樹枝上。「漏斷」夜已正闌,萬籟具靜。寂寞令遊子傷懷,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詞人在院子裡中夜不能寐,愁緒盈懷,寂寞悵惘,孑然一身,徘徊躑躅。「幽人獨往來」,無人知曉,借悽清黯淡輝光,瞥見被驚動未棲孤鴻身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寫鴻雁在江邊沙州剛剛睡去,被「幽人」驚醒回頭顧盼。滿腹愁絲恨縷不被理解,孤獨淪落偏僻地,可與誰訴說,宦途蹇(jian)逆蟄居異地的愁懷。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

揀遍寒冷樹枝,不肯棲息在梧桐樹上,甘願躑躅於寂寞冷清沙州上,忍受孤獨寒冷,依然高傲面對。正是這孤獨成就了蘇軾一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99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